本帖最后由 bluesky 于 2025-10-12 23:52 编辑
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办事处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
仲宫镇锦绣川办事处
位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以南21公里。面积65.65平方公里。6369户,20038人,辖36个行政村,65个自然村。办事处驻在锦绣川水库西北近邻车川村。 明崇祯十三(1640)属锦绣川路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属东南乡。民国十三年(1924)属东庑乡。1950年设第七区。1955年属西营区商家乡。1958年成立锦绣川公社。1959年改属西营公社。1963年属西营区商家公社。1976年增设锦绣川公社。1984年实行政分开,设立锦绣川乡。2005年12月并入仲宫镇,设立锦绣川办事处。 车川 位于锦绣川南岸,锦绣川水库以西,南邻麻池庄,东北为黄钱峪。459户,976人。设车川村民委员会。村有古72名泉车泉。 明代,称铁船庄。相传,因村处有一水湾,每到夜深人静,湾里便会出现一条闪光的铁船而得名。到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韩氏又从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入。以后沿称车川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车川”,清康熙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车川”。 十八盘 位于车川东北9公里,西南为槲炭,西依香炉石顶和槲炭北峪,北依黄寨。216户,680人。设十八盘村民委员会。建有十八盘养生园。 据正德五年(1510)碑文记载:“济南府历城县仙台乡迤东离城60里,其山形势为十八盘,地名开口峪。有金台郡大龙福寺僧人祖,同年七旬余矣。于成化二年(1466)游行四方,前至此地,视其势可为人居……”后改称十八盘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十八盘”。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十八盘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十八盘”。 仁里 位于车川东北6公里,东邻槲炭北峪,东南为大水井,西南依将军帽。78户,250人。设仁里村民委员会。村北桃花山有明代重修朝阳洞。 清同治八年(1869),宋氏由村东槲炭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宋家屋子。后因宋氏户绝,为图人口兴旺,曾改称为人立庄。后沿称仁里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有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仁里庄”的记载。 槲炭北峪 位于车川东北7.25公里,南邻槲炭,西为仁里,北依午炉石顶。99户,358人。设槲炭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乾隆年间(1735-1795),曾名北峪。王氏由济南以东牛旺庄迁居于此,因地处北山峪而得名。后为区分同名村,因其村在槲炭北,而沿称槲炭北峪。 槲炭 位于 车川东北7.5公里,南依轿子岭,西南为大安村,北邻槲炭北峪。215户,692人。设槲炭村民委员会。1930-1947年,中共槲炭党支部书记候万和一家9口人,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7口,人民政府授予“七烈共荣”光荣匾。曾改称万和村。 明正德年间(1506-1521),宋氏由彩石之宅科迁此建村。因此处槲树满山坡,村民多以烧槲树木炭谋生,故沿称槲炭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脚疃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湖滩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槲疃”。 大安村 位于车川东北6.5公里,东北依轿子岭,西南邻大水井,东北为槲炭。8户,32人。属槲炭村民委员会。 唐开元九年(721),即有大庵村之名。相传,曾在此修建大庵庙一座,因庙而得村名。到明万历年间(1573-1620),徐氏又从济南东关迁居入。后沿称大安村。 金钢纂 位于车川以北4.5公里,东依将军帽,西南潘家场,东北为仁里。168户,482人。设金钢纂村民委员会,村处有一棵被村民称为能知阴雨的“气象树”百年古槐。 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称金钢钻。马氏由章丘县刘排庄迁此建村。相传,因村北山上有位叫金钢奶奶的,头上戴有金钢石而得村名。后来沿称金钢纂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金刚纂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金刚纂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: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金纂”。 大水井 位于车川东北5.75公里,东依轿子岭,南为云河,西邻仁里。578户,1890人。设大水井南、大水井北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一、六日逢集。 相传在唐代,称大水坑。因地处周边多山,其地势 底洼,形似水坑而得村名。后沿称大井。明嘉靖十三(1534),桃花洞重修碑文中称此村为大水坑。县志记协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大水坑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大水井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大水井”。 老庄 位于车川西北3.5公风景点,北依青铜山,东为西峪,南邻东崖。122户,337人。设老庄村民委员会。村北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、唐时期大佛寺石窟造像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何氏由西泉泸迁居于此。当初,居住者多为看护大佛寺石窟造像的老住户,遂建其村。故沿称老庄。 潘家场 位于车川以北3公里,东北为金钢纂,南依山尖子,西邻西峪。186户,595人。设潘家场村民委员会。 明代,潘氏由港沟潘家庄迁此,开荒种地,遂建村而得名潘家场。后来田氏又从田家庄迁入,仍沿称潘家场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潘家厂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潘家场”。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潘家场”。 北峪 位于车川以北3.75公里,东为金钢纂,南邻潘家场,西北依青铜山。7户,24人。属潘家场村民委员会。 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,李氏由章丘县李官庄迁此建村。因地处潘家场北山峪,故沿称北峪。 西峪 位于车川以北3公里,东邻潘家场,西为老庄。5户,17人。属潘家场村民委员会。村有柳泉观。 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,张、耿二氏先后由英雄山义和庄、港沟亓家庄迁此建村。因地处潘家场西山峪,故沿称西峪。 韩家泉 位于车川以北3公里,西南依双尖山,北邻潘家场。10户,26人。属潘家场村民委员会。 约在清宋,韩氏由仲宫地区迁居于此。因建村处有一山泉,故沿称韩家泉。 道沟 位于车川以西4.25公里,东为大佛寺,南邻康庄。72户,243人。设道沟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72),时氏由历城县东北董家庄迁此建村,因地处山峪中,村旁有一条大道,故沿称道沟。 康庄 位于车川以西3.75公里,东南为小佛寺,北邻道沟。6户,19人。属道沟村民委员会。 清代末期,康千瓦由章丘县明水迁此建村。以姓氏得名康庄。 小佛寺 位于车川以西3公里,西北邻康庄,北为大佛寺。159户,525人。设小佛寺村民委员会。 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,孟氏由青州府先迁至泉泸,后又迁居于此。因建村于大佛寺附近,故沿称小佛寺。 大佛寺 位于车川以西3公里,南邻小佛寺,北为东崖。173户,528人。设大佛寺村民委员会。村有大佛寺遗址。1939年春,日、伪军在小林指挥下100多人到大佛寺抢粮,制造了大佛寺惨案。 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称中盘。陈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居于此。后因此处有一座大佛寺,其村便以寺得名,沿称大佛寺。县志记载P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大佛寺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南乡仙台二:大佛寺”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大佛寺”。 北崖 位于车川西北3公里,东邻东崖,南为大佛寺。69户,241人。设北崖村民委员会。 相传,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李氏由历城县东北东北鸭旺口迁此建村。因地处北山坡上,故以地势沿称 东崖。 北坡 位于车川西北1公里,东邻东坡,西为北坡西峪。26户,78人。设北坡村民委员会。村西有古建筑柳泉观遗址和古72名泉柳泉。 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尚氏由仲宫北并迁此建村。因地处牛家庄北山坡。 教场 位于车川西北1.75公里,东北依双尖山,南为北坡西峪,西邻大佛寺。6户,19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王氏由村西大佛寺迁此建村。相传,因有位叫黄金的曾在此占山为王,设教场,演练兵马,故沿称教场。 北坡西峪 位于车川以西1.25公里,南为后沟,北邻北坡。19户,62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曾名西峪。周氏诸户先后由大泉庄、四角中嘴迁此定居。因地处北坡柳泉观以西山峪而得名。1980年地名普查时属北坡大队,为区分同名村,故称北坡西峪。 南庄 位于车川以西1公里,东邻阎家峪,南为艾家庄。37户,112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。 民国三十二年(1943),济南毛氏在此建有毛家公馆,阎氏一家曾为其种地遂建村。因地处北坡之南,故沿称南庄。 灰泉 位于车川以北1.25公里,东北依双尖山,南邻东坡,西为教场。24户,66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以。村有古建筑林泉观。 相传,清代名为混泉。刘氏在此早居。后刘姓户绝,王氏从山西洪洞县又迁入。因地处一山泉附近,有一寺院叫灰泉寺,故沿称灰泉。 东坡 位于车川以西1公里,南邻阎家峪,西为北坡,北为灰泉。27户,93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。 民国三十二年(1943),任氏由村西大佛寺迁此建村。因地处东山坡之上,故沿称东坡。 阎家峪 位于车川以北0.5公里,西为南庄,北邻东坡。53户,156人。属北坡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张氏最早居此建村。阎氏从泰安县水北村又迁入。后张姓病故,沿称阎家峪。 黄钱峪 位于车川东北1公里,锦绣川水库北岸,东北邻石门,西为阎家峪。229户,670人。设黄钱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称淌钱峪,亦称黄泉峪。高、李二氏先后由济阳县沙河迁此。淌钱峪村名的由来:传说有一拾柴者,在北山峪见一山泉向外淌黄铜钱,他为了独得其钱,就用草将其堵上。到第二天再来拾钱时,泉子就只流水不淌钱了。后沿称黄钱峪。 石门 位于车川东北2.5公里,锦绣川水库北岸,东邻九曲,西为黄钱峪。88户,280人。设石门村民委员会。 约在元末明初,曾名石门庄。相传,因村北山上有两块巨石,形似两扇门而得名。1976年,又有住户从九曲迁入。沿称为石门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石门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南乡仙台二:石门庄”。民国《修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石门庄”。 九曲 位于车川以东4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邻云河,西为石门。174户,592人。设九曲村民委员会。 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,称九曲庄。因地处锦绣川河道弯弯曲曲,以形容弯道之多而得名。曾名庞家庄。清光绪十八年(1892),刘氏从济南以东裴家营又迁入。后沿称九曲。县志记载: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南乡仙台地台二:九曲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九曲庄”。 纸坊 位于车川以东3.25公里,锦绣川水库南岸,东为庙子沟,西南邻白云庄.60户,180人.属九曲村民委员会. 相传,明代即名纸坊.到清光绪十五年(1889),王氏又从港沟桃科迁入.仍沿称纸坊.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有“锦绣川路:纸坊”的记载。 云河 位于车川以东5公里,锦绣川水库以东,东依鸡冠子山,南邻庙子沟,西为九曲。212户,768人。设云河村民委员会。 唐代,称迎河庄。亦名云河庄。相传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到此,在河边迎见故友而得名。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,张氏又从淄川大张庄迁入。后沿称云河。县志记协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云河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东南乡南保泉三:云河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东庑乡南保全三:云河庄”。 庙子沟 位于车川以东5公里,锦绣川南岸,西为纸坊,西北有九曲,北邻云河。8户,28人。属云河村民委员会。 相传在唐代,张氏由淄川迁居于此,因建村于山峪处,附近曾有座庙字,故沿称庙子沟。 杨家洼 位于车川以西4.5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邻商家庄,南为廒而庄。210户,766人。设杨家洼村民委员会。 明代,称杨家洼。因地处山峪、地势低洼而得名。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杨氏从直隶(河北省)枣强又迁入。仍沿称杨家洼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杨家洼”,清康熙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杨家洼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杨家洼”。 水山坡 位于车川以西3.5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为黄崖,南邻杨家洼,北有小佛寺。141户,476人。属杨家洼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10-1911),孙氏由廒而庄迁此,因建村在山坡之处,缺水,以盼水之意,故沿称村名为水山坡。1992年1月,村北岭兴峪合并于水山坡(岭兴峪建村于清宣统年间,原称白草坡,孙氏由廒而庄迁此。曾因刘,杨两家不合,改名为流星峪。以后,两家和睦相处,为图吉利兴旺,沿称岭兴峪)。 廒而庄 位于车川以西3.5公里,锦绣川南岸,东邻商家庄,北为杨家洼。196户,671人。设廒而庄村民委员会。村南有古建筑明真观。1946年,曾为济南市委、市政府驻地。 唐代,称廒而庄。相传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,曾在此建仓收藏粮食而得名。到明洪武六年(1373),孙氏从直隶(河北省)枣强又迁入。仍沿称廒而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廒而庄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南乡仙台二:廒儿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廒二庄”。 商家庄 位于车川以西2.75公时,锦绣川南岸,327公路北侧,西邻廒而庄,北为黄崖。521廖,1688人。设西商家庄,东商家庄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五、十日逢集。曾为济南市委驻地。建有金象山滑雪场。 明代,商氏早居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后商姓户虽绝,仍沿称商家庄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商家庄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“正南乡仙台二:商家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商家庄”。 傅家峪 位于车川西南2公里,南邻大泉庄,西为商家庄。35户,105人。设傅家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傅氏早居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后傅姓户绝,仍沿称傅家峪。 黄崖 位于车川以西2.5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为后沟,南邻商家庄。212户,698人。设黄崖村民委员会。 明代,因此处北面有黄土崖子。依其建村,故沿称黄崖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黄崖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黄崖庄”。 团瓢 位于车川以西3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邻牛家庄,西为黄崖。152户,479人。设团瓢村民委员会。 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张、杨二氏分别由济南杆石桥,仲宫双并迁此建要。以形容村民团结互助,和睦相处之意,而沿称团瓢(此种说法有误,应来自一种圆顶小屋)。 后沟 位于车川以西1.25公里,锦绣川北岸,南邻牛家庄,北为北坡西峪。113户,419人。设后沟村民委员会。1941年,中共山东分局城工部曾在此设后沟联络站。 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称牛家后街。王氏又从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入。后因此处北面有条大山峪沟,故改称后沟。 牛家庄 位于车川以西1.25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邻艾家庄,西为团瓢,北为后沟。152户,497人。设牛家庄村民委员会。 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赵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居于此。原称牛王庄,以“牛王”神话故事而得名。后沿称牛家庄。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有“锦绣川路:牛家庄”的记载。 艾家庄 位于车川以西0.75公里,锦绣川北岸,东为麻池庄,西邻牛家庄。109户,337人。设艾家庄村民委员会。建有艾家全国家业旅游示范点。 清康熙六年(1667),艾元西由济阳县艾家屯迁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。 槐家峪 位于车川东2公里,锦绣川水库南岸,东南邻白云庄,西为赵家庄。28户,95人。设槐家峪村民委员会。 1976年,因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,住户由村东北九曲迁此建村。因此处山峪多植槐树,且有一棵树繁叶茂的古槐树,故沿称槐家峪。 白云庄 位于车川以东2.75公里,锦绣川水库南岸,西北邻槐家峪,东北为纸坊。202,579人。设白云庄村民委员会。 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曹氏由历城县郭店迁此建村。因此处以南有一山洞。每逢阴雨天气,即从洞内向外冒气似白云,故沿称白云庄。 凉水泉 位于车川以南1公里,锦绣川南岸,东邻黑豆峪,西为三洼。68户,213人。设凉水泉村民委员会。 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称两分泉。支氏由仲宫支家岭迁居于此。因村南一山泉,其水流被一小山岭分为两股而得村名。后沿称凉水泉。 三洼 位于车川以南1公里,东邻凉水泉,南为大洼。17户,60人。属凉水泉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王氏由港沟桃科迁此建村。因此处有三块好洼子地,故沿称三洼。 毛家峪 位于车川以南1.75公里,东依小罗贝尖山,南依观山顶邻北寺,西北为二洼。82户,258人。设毛家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三十年(1691),毛氏由长清县郑家庄迁此建村。因地处山峪,以姓氏、地势而得名。 纪家庄 位于车川东南2公里,东邻前黄金石屋,西为山头庄。41户,115人。设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有古建筑朱老庵兴教寺(重建)和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景区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纪氏已居于此。以姓氏得名纪家庄。宣统年间(1909-1911),杨氏从济南朱庵村又迁入。后纪姓户绝,仍沿称纪家庄。 麻池庄 位于车川以南0.5公里,锦绣川南岸,东邻赵家庄,南为凉水泉。45户,89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农历三、八日逢集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曹氏由章丘县县曹家馆迁此建村。因村民习于种麻和建有淹麻池子,故沿称麻池庄。 赵家庄 位于车川东南1.5公里,锦绣川水库以南,南为纪家庄,西邻麻池庄。1户,4人。属西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赵氏由车川迁此建村。以姓氏得名。 大洼 位于车川西南1.25公里,东邻二洼,北为三洼。13户,42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李氏由历城县东北滩头迁此建村。因此处有三块洼地,此块较大,故沿称大洼。 二洼 位于车川以南1.5公里,东为山头庄,西邻大洼,北为凉水泉。9户,22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代末期,王氏由仲宫西泉泸迁此建村。因地处三块洼地中之一块,故沿称二洼。 黑豆峪 位于车川西南1.25公里,南为山头店,西邻凉水泉。62户,170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王氏由济南以东牛旺庄迁此建村,因地处山峪多种植黑豆,故沿称黑豆峪。 山头庄 位于车川以南1.75公里,东邻纪家庄,南依小罗贝尖山,西南为毛家峪。5户,14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康熙年间(1662-1722),张氏由济南以东祝甸迁居于此,因建村于山顶之上,故而得名山头庄。 白菜滩 位于车川以南2.75公里,东依马头山,西为北寺,北邻纪家庄。76户,277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清宣统年间(1909-1911),称青龙庄。王氏由济南以东牛旺庄迁居于此。后因村民多在庄稼地里间种白菜且获丰收,故改称白菜滩。 后黄金石屋 位于车川东南2.25公里,南邻前黄金石屋,西为纪家计。38户,115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明代,原称黄金石屋。相传,曾有位叫黄金的在此占山为王,栖居于山涧石屋,故名。县志记载: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黄巾石屋”,清康熙《历城县志》“锦绣川路:黄巾石屋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“泉路乡仙台二:黄金石屋 。到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,王氏从济南以东牛旺庄又迁入。后分为两村,此村沿称后黄金石屋。 前黄金石屋 位于车川东南2.5公里,南为白菜滩,北邻后黄金石屋,西为纪家庄。23户,70人。属西南峪村民委员会。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后黄金石屋同。沿称前黄金石屋。 大泉庄 位于车川西南2.5公里,东为两家峪,北邻大泉东崖。230户,836人。设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村处有古建筑林泉观和新72名泉大泉,大寺口遗址洞穴和古人类晚期生活的遗迹,唐宋元明清在炉瓦兴建的圣泉寺、华岩寺等遗址。 相传在清顺治年间(1644-1661),潘氏由浙江绍兴迁居于此。村同有泉出石涧,泠泠有韵且水量极大,故名大泉。后来村取泉名而沿称大泉庄。 西崖 位于车川西南2.75公里,东邻大泉东崖,西为廒而庄。24户,96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,陈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。因此处东面有大山沟崖,故以地势沿称沿称西崖。 大泉东崖 位于车川西南2.5公里,东为北寺,西南贤堂峪,西邻大泉庄。60户,163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约在清代中期,因朱、田两家早居建村,又地处山峪,故沿称两家峪。 北寺 位于车川以南2.5公里,东依大罗贝尖山,南邻四角嘴,西为两家峪。24户,71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清顺治年间(1644-1661),原称圣泉寺。村以寺得名。刘氏由长清县张家庄迁居于此。相传,曾另一寺与圣泉寺南北相对。故改称北寺。 七峪 位于车川西南3.5公里,东依无儿寨,北为大泉庄,东北为贤堂峪,23户,70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清顺治年间(1644-1661),高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保暖迁此建村。因此处山峪足有7条之多,故沿称七峪。 贤堂峪 位于车川以南2.75公里,西南为七峪,西北大泉庄,东北邻两家峪。60户,163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原称淌钱峪,其村名传说与黄钱峪相同。清顺治年间(1644-1661),刘氏由长清县张家庄迁此建村。由“淌钱峪”的谐音演变,后沿称贤堂峪。 四角嘴 位于车川以南3.25公里,南依无儿寨,西为七峪,北邻北寺。25户,93人。属大泉庄村民委员会。 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,周氏由直隶(河北省)枣强迁此建村。因村依四角嘴山而建。后沿称四角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