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6|回复: 0

锦绣川,一川锦绣半川诗

[复制链接]

1572

主题

3

回帖

8380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8380
QQ
发表于 2024-12-15 23:12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bluesky 于 2024-12-15 23:39 编辑

锦绣川,一川锦绣半川诗

吴延岭

在济南市南部山区,锦绣川、锦阳川与锦云川合称“三川”。三川汇流为柏崖湾(上世纪五十年代淹没于卧虎山水库),之后流入玉符河。
锦绣川,“三川之首”,主源在章丘佛峪玲珑泉,经林枝入枣林,先后纳葫芦峪、天晴峪、积米峪之水,至西营后南接梯子山、藕池、罗伽三峪之水,北接黄鹿泉峪之水,在两岸青山屏护下,流经汪家场、云河、商家、邱家,在西郭而庄村又接泉泸河水,流入卧虎山水库,全长36公里。
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载:“两岸之上,峭壁云峰,俨若画屏;松柏掩映,生于石罅;禽鸟飞鸣,如在镜中;春涧野花,秋林红叶,望之如锦。”清代王贤仪、王钟霖父子在《辙环杂录》中云:“(锦绣川)层岚对峙,流水绕村,似武陵源。”南部山区作为泉城之源、秀美清净之地,文人墨客或游历或隐居,歌之咏之。锦绣川之美,美在山韵、水韵、泉韵,更美在诗词赋予的神韵和灵魂。
仲宫古镇地处三川交汇之处、锦绣川谷口,是济南进入南山的交通要道。进入锦绣川,起始点当为仲宫。大约150年前,清代诗人王钟霖游历于此,欣然写就《锦绣川》一诗。诗人从仲宫放眼,看到锦绣川风景信美、古风淳朴、物阜民丰,俨然是城里人享受“大好神仙福”的世外桃源:路到仲宫别有天,真将锦绣裹东川。人家入画藏红叶,山径开田引碧泉。卧岭羊形遥似奕,穿林牛背稳于船。桃源大好神仙福,偶问乡民转默然。细赏秋容漫策骖,山村尚有古风含。桑棉雨足矜衣暖,柿栗霜肥想蜜甜。长养鸡豚家口给,生涯茶酒货肩担。宽闲岁月忘炎冷,城市人来异事谈。

仲宫古镇,乃“九山断头”之地。镇之南、青龙山脉西段有太甲山。太甲山诸峰巍峨秀丽、姿态各异,是典型的石崮地貌,其中一峰,林木葱郁,被当地村民称为康王坟,传说商朝第四位国君太甲葬于此处。清代诗人董芸有《太甲陵》诗。

董芸,字香草,号书农,出生在平原县名门望族董氏家族,嘉庆三年(1798)举人,与明代晏璧、王象春和清代王初桐、孙兆溎并为济南风景名胜诗人的代表人物。作品《广齐音》又题《济南杂咏》,仿王象春《齐音》体例,由百首七言绝句组成,堪称是一部诗歌体裁的济南风物志。

董芸在《太甲陵》一诗中这样写道:石径何人拄瘦藤,乱松残雪夕阳僧。空山终古无行迹,谁吊当年太甲陵。

太甲山阴南泉峪,有南泉寺,寺因南泉得名。南泉寺仅存遗址,南泉依然四季长流。南泉寺遗址上,能看到柱础、抱鼓石等老建筑构件,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唯一的建筑——钟亭。亭子由大石条构成,石柱上刻有对联:声偕六律达三界,韵叶五音彻九霄;横批“赞和”。院子里立有六块石碑,其中一块立于大清道光二年(1822),上刻《重修南泉寺碑记》,乃明代诗人许邦才所书。另有一块立于民国时期的石碑《重修南泉寺碑记》。
从仲宫向东,历史上依次有宏福寺、南泉寺、大佛寺、朱老庵、全真观(小庵)、柳泉观、林泉观、如都庵、阁老庵(玉泉寺、龙集寺)、白云观等寺院道观。名胜古迹可谓星罗棋布。
朱老庵原为兴教寺,始建于西汉。传说唐代有朱姓官员,因不畏权贵、刚正不阿而遭人暗算,辞官隐居于此,改兴教寺为朱老庵以避祸端,并利用闲暇时光,广种黄栌、枫树,天长日久,这里形成风景独特的红叶盛景,每年秋季万山红遍、层林尽染、游人如织。著名的红叶谷风景区即以朱老庵为基础打造,寺院又复称兴教寺了。清代济南举人钟廷瑛(字退轩)有《朱老庵》一诗:朱老何年住,千章护一庵。封培前哲力,斩伐后僧贪。绝壁云峰起,空林雨气含。平生劳梦寐,老退果幽探。

兴教寺北山名曰马头山,又名驴头山。山下曾有如都庵。附近有凉水泉村。村南有东西两泉,被称为“庙子岭”的小山岭分隔,故原名两分泉。泉水清凉,且“两”“凉”同音,村民习惯上称之为凉水泉。

青铜山麓有玉皇山,原来叫吊枝山,庵名吊枝庵,乃锦绣川中四大道教名观之一。除了吊枝庵,历史上附近还有林泉观、柳泉观、灰泉寺、三兄殿、玉皇庙、龙王殿、蚕姑庙等。如今除林泉观、柳泉观之外,其它均已成为传说。吊枝,这个词在地名、诗词中很少出现,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、充满诗意的名字。根据我的猜想,可能是取“鸟雀吊(衔)枝筑巢”之意。
吊枝庵,曾是文人骚客的心往之地。清代翟凝,字鳞江,嘉庆九年举人,曾在大明湖畔筑枕湖楼。他在《游吊枝庵》诗中写道:听彻泉声细,重寻吊枝峰。欲登蚕女庙,先借志公筇。宁氏牛初饭,卢家妇学舂。字参崇庆牒,碑读少微农。步共飞蓬转,奇从食蔗逢。一尖开霹雳,并蒂峙芙蓉。白采干姜艳,红堆郁李浓。橡林遮郁律,栗壳认蓬松。欲避群狼迹,偏穷牧竖踪。沟盘蛇尾曲,石立虎牙封。磴热铺柔荐,苔深覆古钟。攀条惊坠壳,汲水恐藏龙。小憩探幽脚,难开宿垢胸。陟原苗彧彧,逾壑浪淙淙。偶纵层岩目,全窥大野容。树围村若荠,羊出峪如峰。午馔宜寻菌,归途屡抚松。尘襟渺然涤,隐隐了禅宗。

林泉观大概在唐朝初年初建,观内北侧现存观音殿、凉亭,已陈旧不堪,有道人修行,南侧则存大殿遗址,可以看出当初的宏大规模和非凡气势。林泉观内有泉曰林泉,又称吊枝泉。
明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城人李攀龙夜宿林泉观,写有《宿林泉观》一诗,勾勒出黎明时刻林泉观之幽静和夜间“神仙梦”之缘由:盥漱焚香坐翠微,烟霞犹在芰荷衣。怪来不做人间梦,一夜寒泉拂牖飞。
翟凝的另一首诗《柳泉观即目》,更从动、静两个维度,描绘出柳泉观和吊枝庵的自然和人文之美:太微碑版窥寻遍,流水柴门寂不哗。花径行来逢馌妇,槲林多处指蚕家。千条日脚穿云直,一道雷声赴壑斜。绮业年年求忏悔,吊枝庵旬乱烟遮。

在众多诗人骚客中,清代历城人朱照可能走得最远。朱照,字晓村,晚号齐右乡人,性耽山水,能诗善画。他一路寻幽探奇,到达了锦绣川源头之一的梯子岭,并写有《游南山过梯子岭》一诗:梯子竖危峰,白云半时封。斜阳余草际,苍藓断人踪。致我高千仞,看山得万重。垂垂天姥髻,百里尽芙蓉。

《乾隆历城县志》载:“梯子山左,有仙龙潭,玉水(即玉符河,笔者注)源也。”梯子岭,又名梯子山、云梯山,海拔900多米,据说为济南最高峰。梯子山植被丰富、山泉不息,“千岩美秀,岱北诸山,无出其右”(乾隆《历城县志》)。
锦绣川流经之处泉水众多,现有主要泉泓37处,其中车泉、柳泉、悬泉名列金代《名泉碑》,由此催生出诸多咏泉之作。咏泉之人,首推晏璧。
晏璧(生卒年不详),庐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)人,“以诗名于时”,明永乐二年(1404)任山东按察司佥事。在济南任职期间作《济南七十二泉诗》,对济南72名泉逐一吟咏,成为济南泉文化的宝贵财富。仅在锦绣川,他就为后人留下6首咏泉佳作。

《道士泉》:北渚南山碾石涡,寒泉迸涌寺东坡。种桃道士知何处,偏爱灵泉种得多。
道士泉,清道光《济南府志》称“在大佛寺东坡”。泉水自崖隙涌出,终年不竭,水质甘纯,附近曾有道观、道士墓等。大佛寺内有齐鲁第一佛像,为唐代开凿,佛座高1.5米,佛像高达8米,居全省石雕佛像之首,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。

《车泉》:汉家闻有七香车,历下车泉爱可嘉。金井辘轳声轧轧,夕阳芳草噪寒鸦。
车泉位于车川村,泉水四季不竭。

《悬泉》:百尺流泉石上悬,龙归洞口散晴烟。曾从五老观飞瀑,倒挽银河落九天。
悬泉位于大泉峪。据金代《济南名泉碑》载,悬泉列汝泉、龙门、染池之后,位列市郊第四大名泉。泉水自黄崖山南高于地面两米处的石壁裂缝中倾泻而下,故曰悬泉。

《灰泉》:珍泉西北带烟埃,乱石堆中蚀翠苔。何日尘襟净蠲涤,源头寻路觅天台。
青铜山南麓有灰泉村,有泉原名混泉。泉水甘美清冽,“混”实为泉池石质所致,而山民以“混”而“灰”,讹作灰泉。

《柳泉》:杏花开遍柳垂丝,柳下清泉漾碧漪。莫折柔条留系马,绿阴深处听黄鹂。
柳泉位于北坡村,柳泉观之南墙根儿。柳泉之水,自池壁龙嘴伏流而出,注入下方泉池,又从泉池东壁溢出,南入锦绣川。

《朱公泉》:陶公已泛五湖船,尚有芳名寄此泉。营绕柏窗风日永,济南别有一山川。
清道光《济南府志》载:“朱公泉,在黑牛寨前。”朱公泉,位于西营罗伽峪智公泉村。相传,唐代智公和尚在泉边居住,“朱公泉”又称“智公泉”。村民称此泉还曾叫“济公泉”。该泉久旱不竭,清冽甘美。
在青铜山之南、大佛寺峪有一泉泓,为区别于佛慧山开元寺之甘露泉,曰南甘露泉。北宋文学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,多次亲临南山实地考证,最早提出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之源头。他写下《南甘露泉》一诗:佛顶巍巍青插天,滴来甘露化流泉。南风六月为霖雨,远借恩波溉井田。勾勒出一幅壮观优美的田园风物图。

锦绣川中有些地名源自唐王李世民东征,如龙吟泉,传为李世民东征时在此安营扎寨,口渴难耐,将士们四处找不到水,李世民一屁股坐在地上,觉得屁股下湿漉漉的,移开乱石,发现一眼泉水;如廒而庄,相传为李世民东征时,曾在此建仓收藏粮食而得名;再如拔槊泉,传说李世民路过此地,人困马乏,传令歇息,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,马无水可饮而狂躁暴跳,槊被拔掉,泉水涌出,后来人们便称之为“拔槊泉”,此泉为巨野河之源,也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泉。

锦绣川附近许多村庄,村名即泉名,泉名即村名,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泉居文化。据南山寻泉人董希文先生考证并统计,在南部山区以泉水命名的村庄多达58个,以泉水命名的古寺名观也有42处。村民临泉而居,寺庙临泉而建,便有了稳定的水源。
关于锦绣川,李攀龙还写有《桃花岭》一诗:一渡桃花岭,烟霞处处新。纵迷源上路,犹似武陵人。
在李攀龙眼中,翻过桃花岭,映入眼帘的便是“处处新”的别样景色,并被这世外桃源所陶醉和痴迷,感觉自己好似成为武陵源人。
李攀龙过桃花岭大约在何时?可能为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他从陕西提学副使任上弃官回到故乡济南。当年冬天,相约同为“历下四诗人”之一的好友许邦才游云台寺,并作《同许右史游南山天井寺》:“古寺马蹄前,荒山断复绵。阶危孤石倒,崖响乱泉悬。”大概正是这次游玩,李攀龙过桃花岭来到了锦绣川,因为云台寺到桃花岭近在咫尺。

古时济南城到锦绣川,有一条经开元寺—扳倒井村—小岭村—涝坡村—潘家场村(锦绣川水库北)—西营的千年古道。据现存于小岭村的明万历年间“修路碑记”记载,古道约有1500年历史。碑文开头有“省东南开元寺一路上达山川百壁,下通齐省万家,搬运柴炭,昼夜往来,未必不经由于此也。”“是路至今已千百年矣”“往来行走者多被跌蹈”的记述。

古道上有通济桥,又名义合桥,为三孔石桥,位于市中区兴隆街道王家窝铺村。据村内清光绪元年《建通济桥碑记》记载,此处为济南与泰山之间的要冲,南接铁角岭,紧靠青铜山,一年四季山水很大,阻碍交通,当地人和外地人苦其久矣,修建简易木桥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,因此村中耆老商议决定修建石拱桥。清代历城举人、大明湖鸥社发起人李僩行旅中吟有《通济桥道中》:“杨柳绿阴合,一竿挑酒旗。日斜鸦舅乱,烟暖稻孙肥。鲈脍悲张翰,文章愧陆机。眼看春色晚,惆怅未能归。”

这条古道,在潘家场村现存清光绪碑刻《修北盐道记》中名为北盐道。民俗专家认为“北盐道”是从海边经小清河运来的食盐,再转运南部山区的官道。这就让我们产生思考:有南盐道吗?又在哪里?

据了解,这条古道有30多公里,潘家场古道为其中一段。该段古道沿铁角岭自下而上,原貌大多保留较好,岁月痕迹还清晰可见,路面宽1-2米,长约1500米,多为青石板或杂石砌垒,转弯多达26处,蜿蜒曲折、行走艰难。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的数万攻城大军,正是沿着这条古道直取济南的。

在锦绣川与外界连接的古道中,还有积米峪通往彩石、龙湾通往港沟、枣林通往章丘的古道。其中藕池穿越齐长城通往泰安的古道最值得一提,这里曾有着齐长城在济南南山的唯一关隘——南天关。清代莱芜籍进士程云从泰安金井镇到仲宫镇,写下诗篇《由金井过长城岭抵仲宫镇近有虎患》:下马支筇历绝岗,纵横朽木隔寒荒。芦花自白非经雪,柿叶先红不待霜。携榼安能求虎饮,裹糇尚恐借熊粮。短天百里违程次,投宿田翁野稼旁。
齐长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,主要借助泰沂山脉的山势而建。对百姓而言,建有长城的山岭即为“长城岭”。齐长城所经之处,都会有着当地人的长城岭,因而“长城岭”地名绝非一处,程云诗中的“长城岭”究竟为何处还有待于考证。
好友、教育界同仁郭光明先生对锦绣川文化颇有研究,认为明代刘天民、刘浦和刘亮采祖孙三人是锦绣川文化绕不开的三个人物。
刘天民,字希尹,又字槐庵,明代济南历城人。幼时随父刘绪在京城读书,正德九年(1514)中进士。他为官清正,任职吏部期间,因谏两遭廷杖;在外省为官,皆躬身尽职。嘉靖十四年(1535)49岁时辞官归乡。刘天民善诗文,与边贡、李攀龙并称“历下三杰”。其诗多关时事,颇有杜甫之风。回归故里后,居城外锦缠沟(今杆石桥一带)。乾隆《历城县志》之“锦缠庄”词条中记载:刘天民“晚年又卜居南山吊枝庵”。据说,灰泉村为刘天民后人临泉而建。清代王苹《济南先正咏》十首之四“刘吏部函山”诗曰:“称诗吏部开边李,趺坐空山听柳泉。”将其与至交边贡、李开先合誉为吏部“济南三贤”。刘天民《函山集》有《访吊枝山来往四首》。其一曰:城市厌繁喧,川原起遐思。邈焉惬素游,倏尔脱尘网。白日理既莹,元宫静须养。遥见云中庵,何人独偃仰。作为济南诗派的重要人物,刘天民隐居于吊枝庵,“日聚宾友,啸傲山水间”,成济南诗坛一时之盛事。

刘天民之子刘浦,有诗《步入林泉观》:到此繁华息,山围若法城。嶙峋千嶂落,清冷一律横。龙去云无际,转思王子晋。经翻濑有声,何处白调笙。
刘浦之子刘亮采,字公严,明万历十九年(1591)中举,翌年中进士。出任河南鹿邑知县时,以善决疑难案件而被百姓称“包公再世”;出任河南兰阳(今兰考)知县时,治理黄河水患卓有成效,还以教士恤民、锄强扶弱而颇得百姓好评。后任户部主事,不久称病辞官,葛巾道服、优游于山林之间。他身材矮小,性情滑稽,嬉笑怒骂,皆成文章,长于诗词,有诗稿传世,还善口技,通音律,为当时一大奇人。《济南府志》称其“能作大书,兼善绘事。其诗、画、书,时称三绝”。《聊斋志异》中有《刘亮采》篇,说刘亮采是狐仙的化身。

刘亮采诗《八达岭》曰:多病郎官甘放逐,憔悴将身入林麓。令尹乞得寝丘田,司空自住王官谷。谷口千山更万山,八达之岭层霄间。游人一望心胆寒,尘埃隔绝如重关。泰鼎如冠新畴祝,旋开一径通樵牧。顺风之乎非加疾,众志所同功自速。成功有众举欣欣,中有一人情怀蹙。辟者难为属,凿者难为朴,混沌于今尤倏忽。君不见,桃源好避秦,渔人转盼失其津。长袍大袖频来往,从此商山不重人。
从诗中“谷口千山更万山,八达之岭层霄间。游人一望心胆寒,尘埃隔绝如重关”四句,我们可以感受到八达岭被万山围困、高入云霄、望之胆寒的非凡气势。八达岭究竟在何方?今天很少有人知道,也很少有人对它关注,然而它却是当地老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
八达岭,在大佛寺道沟峪,是青铜山的一处垭口,岭上曾有千年古道。现代此地已经劈山开路,沥青铺路,颇易通达,但很少有车辆经过,也已经见不到千年古道的样子、难以感受其非凡气势了,可能是诗人手法带有夸张渲染的色彩吧?
在1959年济南到仲宫的国防公路(现省道103线前身)修建通车之前,除前面讲述的潘家场古道外,八达岭古道是锦绣川人到济南城的第二条必经之路。当时的路径大概是八达岭—双井村—泉泸村—黄路线—火囊(兴隆)—土屋—城南门。据老人讲,去济南城,一天是到不了家的,而今只是不到1小时的路程。抚古思今,真的让人感慨万千、唏嘘不已。
钟廷瑛写有《雨中别家过八达岭作》:贫病生为祟,琴书倦更游。有山难就隐,小别亦凝愁。客子占晴鹊,家人祝雨鸠。盘空九折磴,跋马重回头。诗的最后写诗人沿着石阶艰难地攀援而上,勒马回身一看,俨然已在半空中了。八达岭路途之艰、地势之险,跃然纸上。

说到在锦绣川的隐居之人,还有清代封疆大吏毛鸿宾。毛鸿宾,历城人,字雨庵,号菊隐,与曾国藩同科进士,曾任河南巡抚,同治二年(1863)擢升两广总督。据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载,毛鸿宾在《归田记》中说:“别业在城南五十里仲宫镇东八里之裘家庄,盖锦绣川地也。咸丰三年,余奉天子命来劝团练,数至其处,爱其溪山秀丽,风俗淳古,低回留焉不忍去。时李小湘太史偕来,与有同志,遂谋购一廛而分居焉。价不千金,得草屋三十余楹,山田四十亩,花果树百二十余株。”裘家庄,即今仲宫街道邱家村。在这里,毛鸿宾与李庆翱(字小湘,曾任河南巡抚,会同毛鸿宾办团练)、李鸿畴(字小岚,曾任历城知县)汲泉煮茶,唱和赋诗。有诗曰:小楼近水起三楹,书册纷罗笔砚精。更汲清泉烹活水,槐云竹雨泻瓶笙。

一川锦绣一川诗。锦绣川歌咏诗词数量之多,让我们出乎意料、始料未及。最后就以清代文人任弘远的《锦绣川》诗来结尾吧。该诗唯美地描绘了春天的锦绣川,宛如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国画:十里泻平川,春风绘锦绣。属玉一双飞,翦得烟波绉。

诗文是山水之眼、之魂啊!文化具有最终的竞争力、生命力。一首诗词、一部文学作品对一个地方的增值效用有多大,真的是不可估量。南部山区的泉溪山川、人文风物、文化古迹和名人骚客相结合,涌现出众多的诗词佳作。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,对更好地了解宣传南山、提升南山品位和知名度,其价值不可估量。


提醒:活动信息均为转发!非我们网站或公众号组织!如需要报名,请直接按帖子里联系方式报名即可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济南户外活动

GMT+8, 2025-1-23 04:04 , Processed in 0.02109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